德国大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我认为,听一堂好课,于我是一次洗礼,一次升华。
2019年11月19日——22日我有幸现场观摩了在蚌埠举行的2019安徽小学英语优质课评比活动。几十位参赛教师超高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素质都让在场的评委和老师赞叹。其中滁州的闵莹老师的课例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一、巧设计
1.巧导入。
闵老师用自由谈话的方式一下子把学生的眼球抓住,利用自创明信片内容为文本,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快速提取相关信息。在此环节,闵老师还别出心裁地把文本知识进行渗透,通过结合图片和提问题方式,让学生理解与文本相关的主题“Hot topics”(热榜)的含义,最后自然过渡到课题:<<Waste sorting>>。问题:What do you often talk about after class?Were is the postcard from?Who writes the postcard?......
2.巧过渡。
引领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what”、“how”和“why”三个疑问阅读文本,通过三次阅读,教师引领,学生开阔思维,自己寻找问题答案,了解四种颜色的垃圾桶分别分类规则。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关于的狗屎(玩具)到污损纸张垃圾的处理过渡自然,知行相结合。
二、真情境
1.真实文本。
在当今上海垃圾分类热话题的环境下老师自编明信片格式,从收信者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份书信文本。此主题是生活热门话题,同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垃圾分类是已经在做或即将要做的事情。那么,在这种真实环境下,我们该怎么做?又能做什么?引发了大家的思考。问题:Why do we do waste sorting?
2.真实体验。
老师先示范矿泉水瓶的正确分类,再拿出几样典型的垃圾,如报纸、杀虫剂、苹果核、狗屎(玩具).....,要求学生现场根据垃圾分类规则,能正确的将垃圾放入对应颜色和标志的垃圾桶,学生能真实体验,学以致用。问题:How do you sort waste?Why?
三、妙升华
1.妙构思。从热门话题垃圾分类的切入、了解垃圾分类、学会垃圾分类到参加实践垃圾分类等,课堂教学环节非常完美的一环扣一环。文本的采用是基础,而构思的巧妙则是重重的一笔。
2.妙情感。
在大家都认识到,垃圾要进行分类的情感体验下,闵老师的一段自己参加的生活垃圾分类实践视频,将课堂教学推到了高潮,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自然过渡到:No one can do everything,but everyone can do something.(Reduce-Reuse-Recycle)。
观摩活动虽然结束了,我领略到了出类拔萃的教师的教学风采,深厚的教学功底,以及精湛的教学艺术,同时自己也有了些许的问题与思考:未来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发展方向?怎样让自己的教学与生活实际更贴切?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更能理解自己的语言?怎样让孩子一步一步地跟着教师的环节走?课堂如何完美的一环扣一环?如何在课堂中启发学生的心智,开启他们广阔的思维?......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宣州区小英的伙伴们共赴这场教学盛宴,在学习的路上有你有我,教书的路上不知疲倦,还有什么觉得遗憾呢?(文/图 汪园园)




|